當前位置:醫(yī)學下載 > 電驢資源 >

《中醫(yī)經典誦讀》@白云出岫 朗讀(“用耳朵學中醫(yī)”)[MP3]

發(fā)布用戶:網友分享 更新時間:2014-12-02 21:32 人氣:

資源介紹

中文名: 中醫(yī)經典誦讀
別名: “用耳朵學中醫(yī)”系列
資源格式: MP3
版本: @白云出岫 朗讀(“用耳朵學中醫(yī)”)
發(fā)行時間: 2008年
地區(qū): 大陸
語言: 普通話
簡介:
白云出岫的微博:http://weibo.com/baiyuncx
《用耳朵學中醫(yī)》用戶討論:http://bbs.etiandi.com/forum-30-1.html
試聽:http://www.tudou.com/v/-xvT1AcrS1o
更新:
11年11月17日 更新 傷寒論_05辨太陽病脈證上第五
11年3月4日 增《四圣心源》卷九“瘡瘍解”
11年3月2日 增《四圣心源》卷八“七竅解”
11年2月24日 增《四圣心源》卷七“雜病解”下
11年2月21日 增《四圣心源》卷六“雜病解”中
11年1月17日 增《四圣心源》卷五“雜病解”上
11年1月8日 增《四圣心i源》卷四“勞傷解”
10年12月22日 更新《四圣心源》卷一
10年12月19日 增《四圣心源》卷三“脈法解”
10年12月12日 增《四圣心源》卷二“六氣解”
10年12月6日 增《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
10年11月15日 更新《溫熱病》
10年11月11日 更新《濕熱病篇》
10年8月25日 補《溫病條辨》(竟然漏發(fā))
10年7月27日 更新《藥性賦》,改三處
10年5月18日 更新《藥性賦》 改五處
10年5月17日 更新五版《醫(yī)古文》七發(fā)
10年3月26日 更新《藥性賦》
10年3月6日 更新《醫(yī)學三字經》3處
10年2月25日 更新《醫(yī)學三字經》14處
09年11月11日 更新《湯頭歌訣》
09年11月8日 增《溫熱病》、《濕熱病篇》
09年10月27日 更新《黃帝內經》原文朗讀
09年10月26日 更新《傷寒論》原文朗讀
09年10月18日 增《神農本草經》原文朗讀
09年10月17日 更新《難經》朗讀
09年9月28日 增《醫(y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
09年8月2日 發(fā)布《精選中醫(yī)歌賦》
09年3月31日 更新《大醫(yī)精誠》,更正三處讀音
09年3月26日 增《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
09年3月21日 增《肘后歌》、《玉龍歌》、《通玄指要賦》、《金針賦》
09年3月20日 重錄《標幽賦》、《百癥賦》
09年3月19日 增汪昂《湯頭歌訣》 重錄《藥性賦》
09年3月1日,依四庫本校對《瀕湖脈學》錄音、重錄《醫(yī)學三字經》
09年2月28日,重錄《金匱》二三-二五
09年2月27日,重錄《金匱》十七-二二
09年2月26日,重錄《金匱》十五十六
09年2月25日,重錄《金匱》十一至十四
09年2月24日,重錄《金匱》一至十
09年2月23日,增《醫(yī)古文》新二版課文朗讀
09年2月22日,增《傷寒論》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二
09年2月21日,增《傷寒論》第十六十七十八十九
09年2月20日,增《傷寒論》第十三十四十五
09年2月19日,增《傷寒論》第十二
09年2月18日,增《傷寒論》第十、十一
09年2月17日,增《傷寒論》第八、九
09年2月15日,增《傷寒論》太陽下第七
09年2月14日,增《傷寒論》辨痓濕暍第四 太陽上第五 太陽中第六
09年2月13日,增《傷寒論》辨脈法第一 平脈法第二 傷寒例第三
09年1月11日 增《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
08年11月12日,《瀕湖脈學》七言訣更正
08年10月17日,增五版教材《醫(yī)古文》課文朗讀31_60課。
08年10月17日,增五版教材《醫(yī)古文》課文朗讀61_90課。
08年10月9日,增五版教材《醫(yī)古文》課文朗讀01_30課。

《黃帝內經》是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也是第一部冠以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傳世巨著,是我國醫(yī)學寶庫中現(xiàn)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yī)學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y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y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癥”、“診法”、論治及“養(yǎng)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其醫(yī)學理論是建立在我國古代哲學理論的基礎之上的,反映了我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辨證思想。
黃帝內經成編於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中醫(yī)理論專著?偨Y了春秋至戰(zhàn)國時期的醫(yī)療經驗和學術理論,并吸收了秦漢以前有關天文學、歷算學、生物學、地理學、人類學、心理學,運用樸素的唯物論和辨證法思想,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做了比較全面的闡述,確立了中醫(y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 成為中國醫(yī)藥學發(fā)展的理論基礎和源泉。


傷寒金匱溫病合集中,除所提到的三大經典的誦讀外,還包括《難經》、《湯頭歌》、《標幽賦》等中醫(yī)歌括
《傷寒論》,是一部闡述多種外感疾病的專著。東漢末年張仲景撰于公元200-205。張仲景原著《傷寒雜病論》,在流傳的過程中,經后人整理編纂將其中外感熱病內容結集為《傷寒論》,另一部分主要論述內科雜病 !秱摗啡珪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復之外共有藥方112個。全書重點論述人體感受風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及如何進行辯證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癥分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六種,即所謂“六經”。根據人體抗病力的強弱,病勢的進退緩急等方面的因素,將外感疾病演變過程中所表現(xiàn)的各種癥候歸納出癥候特點、病變部位、損及何臟何腑,以及寒熱趨向、邪正盛衰等作為診斷治療的依據。

《溫病條辨》為溫病學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共六卷,系清·吳瑭撰,嘉慶三年(1798)完成,前后化了六年時間?兄螅瑸獒t(yī)家所重,乃致翻刊重印達五十余次之多,并有王孟英、葉霖等諸家評注本,或編為歌訣之普及本。今之溫病學教材,取該書之說亦最多。
  《溫病條辨》為吳瑭多年溫病學術研究和臨床總結的力作。全書以三焦辨證為主乾,前后貫穿,釋解溫病全過程辨治,同時參以仲景六經辨證、劉河間溫熱病機、葉天士衛(wèi)氣營血辨證及吳又可《溫疫論》等諸說,析理至微,病機甚明,而治之有方。例如書中歸納溫病清絡、清營、育陰等治法,實是葉天士散存于醫(yī)案中之清熱養(yǎng)陰諸法的總結提高。而分銀翹散作辛涼平劑、桑菊欽作辛涼輕劑、白虎湯為辛涼重劑,使氣分病變遣方用藥層次清晰、條理井然。葉天士之驗方,在吳瑭手中一經化裁,便成桑菊飲、清宮湯、連梅湯等諸名方。足知吳瑭此書,不是僅僅為纂集而撰,實是經心用意,為學術理論升華之作。

《神農本草經》相傳為神農所作,但并非出自一人之手,約成書于200年,原書早己亡佚,本書系孫星衍待從《太平御覽》、《大觀本草》、《證類本草》中輯佚而成。
《難經》
中醫(yī)理論著作。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3卷。原題秦越人撰,!半y”是“問難”之義,或作“疑難”解。“經”乃指《內經》,即問難《內經》。作者把自己認為難點和疑點提出,然后逐一解釋闡發(fā),部分問題做出了發(fā)揮性闡解。全書共分八十一難,對人體腑臟功能形態(tài)、診法脈象、經脈針法等諸多問題逐一論述。但據考證,該書是一部托名之作。約成書于東漢以前(一說在秦漢之際)。該書以問難的形式,亦即假設問答,解釋疑難的體例予以編纂,故名為《難經》。內容包括脈診、經絡、臟腑、陰陽、病因、病理、營衛(wèi)、俞穴,針刺等基礎理論,同時也列述了一些病證。該書以基礎理論為主,結合部分臨床醫(yī)學,在基礎理論中更以脈診、臟腑、經脈、俞穴為重點。其中1~22難論脈;23~29難論經絡;30~47難論臟腑,48~61難論;62~68難論俞穴;69~81難論針法。書中對命門和三焦的學術見解以及所論七沖門(消化道的7個沖要部位)和八會(臟、腑、筋、髓、血、骨、脈、氣等精氣會合處)等名目,豐富和發(fā)展了中醫(yī)學的理論體系。該書還明確提出“傷寒有五”(包括中風、傷寒、濕溫、熱病、溫病),并對五臟之積,泄痢等病多有闡發(fā),為后世醫(yī)家所重視。全書內容簡扼,辨析精微,在中醫(yī)學典籍中常與《內經》并提,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古典醫(yī)籍之一。有多種刊本和注釋本。

醫(yī)宗金鑒心法要訣
《醫(yī)宗金鑒》逐步成為全國醫(yī)學教與學的必讀書、準繩。由于廣泛之需求,政府與商家刻本印刷十分頻繁,至今其版本流傳已有50余家,平均4-5年即有一次新版本問世。這既是由于該書內容的豐富簡約,深受讀者喜愛,同時,乾隆皇帝給予的高度評價與肯定,也助了有意義 的一臂之力。

  這是白云出岫20年前在北京中醫(yī)藥大學使用的教材,那時就有同學拿了錄音機讓我把課文錄下來,晚上睡覺前當催眠曲聽。20年過去了,這本教材還在用,應該還有需要用這些聲音來催眠的學生吧?
  錄的比較倉促,未及校對,大家使用時,如發(fā)現(xiàn)錯誤,隨時告訴我,我會盡快修正的。
  如果你用的不是五版教材,有缺的篇目,請把電子版發(fā)給我(最好是照片或掃描),也可以補錄。

  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 新世紀第二版醫(yī)古文

  《藥性歌括四百味》為明代醫(yī)家龔廷賢所撰,在醫(yī)藥界流傳頗廣,影響很大,是一本深受讀者歡迎的中醫(yī)啟蒙讀物。該書以四言韻語文體,介紹了四百味常用中藥的功效和應用。內容簡要,押韻和諧,便于記誦,不失為初學者之良師益友。
  脈學在中醫(yī)學中是極受重視的。自晉代王叔和著《脈經》后,五代高陽生著成《脈訣》,以其通俗易懂、便于記誦而廣為傳播,但因其中謬誤也不少。李時珍繼承了正統(tǒng)的脈學,博采歷代各家之長,對經義大加發(fā)揮,如他指出,切脈獨取寸口,是以此候五臟之氣,而不是切按五臟六腑經脈之體,闡發(fā)透辟。他在《脈經》24脈的基礎上,又增述了3種脈,使中醫(yī)脈象增至27種,即浮、沉、遲、數、滑、澀、虛、實、長、短、洪、微、緊、緩、芤、弦、革、牢、濡、弱、散、細、伏、動、促、結、代。他用朗朗上口、易于記誦的七言詩句寫成“體狀詩”,對每一種脈象做了形象的描述,如說浮脈“浮脈唯從肉上行,如循榆莢似毛輕,三秋得命知無恙,久病逢之卻可驚”,短短四句把浮脈的脈位、脈象、臨床意義表述得很清晰。他還用“相類詩”、“主病詩”,把同一類的各種脈加以歸納,對其在診斷病證方面的意圖加以闡發(fā)。這就是《瀕湖脈學》的全部內容,雖然篇幅不多,但在中醫(yī)脈學發(fā)展史上卻有重要地位,已經成為學習脈學的必讀著作。

含湯頭歌訣、醫(yī)學三字經、續(xù)編醫(yī)學三字經、藥性賦、藥性歌括四百味、瀕湖脈學、金針賦、標幽賦、通玄指要賦、玉龍歌、肘后歌等。

  《四圣心源》10卷。清?黃元御撰于1753年。作者將黃帝、岐伯、秦越人、張仲景視為醫(yī)中四圣。本書闡發(fā)《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諸書蘊義。卷一天人解;卷二六氣解;卷三脈法解;卷四勞傷解;卷五至卷七雜病解;卷八七竅解;卷九瘡瘍解;卷十婦人解。是一部包括中醫(yī)基本理論和部分臨床醫(yī)學的綜合性著作。
  據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9版《四圣心源》錄音。

《中醫(yī)啟蒙》 本套書匯集了中醫(yī)學最基礎的經典著作,熟讀之,自然便能領會中醫(yī)學基本的原理、原則、規(guī)律,乃至于“大道”。所謂“道不遠人”,中醫(yī)之道在日用生活中的自然流露,便是養(yǎng)生保健的要訣。正如醫(yī)圣張仲景所言:“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yǎng)其生!痹诖,編委會誠心祝愿廣大讀者在本系列讀本的幫助下。身心和諧,健康長壽,學有余力,惠及他人!
  白云出岫所錄各類作品均為動態(tài)資源,不斷更新中。大家在收聽使用時,如果發(fā)現(xiàn)有任何朗讀或讀音方面的問題,請回貼告知,我會盡快把有問題的篇目重錄。
殺毒:瑞星2008 無毒 
版本:20.48.42
在線時間:早六點至晚十二點

本周腳本排行